#13809 – Cyberbag三笼:The Kaby Lake Madness

我没想到会真的因为一个游戏去买一台新电脑回来……

最近几年我都相当沉迷Command Modern Operations,因此当我发现最新的更新在我的X1 yoga 1代(i7-6600U)上跑得一顿一顿的,我决定豁出去了……

其实真正的原因我觉得是我发现我今年发的某笔钱里还有大概10k的quota……(死)

经过一番分析(在网上求了几百支签),在不换现在用的OS(Windows 10 1607)的前提下我能够用的最新的架构——而且还有X系列的Thinkpad在用——其实就只剩下天狐的下一代,卡比狐(Kaby Lake)了。

X1 yoga有两代产品在Kaby Lake上,2nd和3rd。2nd用的7代CPU是双核4线程的,和天狐相比基本上只有个位数字的性能增强,只有在键盘的设计上有了改进(后来我才发现这不是改进……),3rd采用的“8代”Kaby Lake Refresh(“超级卡比狐”)有4核8线程,虽然很多数字都显示单核性能有一些下降,多核性能和天狐相比几乎是翻倍地涨。

于是我被烟条骗了个稀烂……

机器一到手我就发现一个问题:很热!烟条显然是走上了和pentium 4一样的邪路——市场导向设计。既然用户想要多核心,我就给你多塞几个,不管任何代价。于是原来不温不火(相对来说)的天狐核心硬是增加了几乎翻倍的密度,塞进了这个i7-8650U里。原来我上班的那台X1 yoga 1代可以轻松跑到25W的TDP Up功率,现在用3代就是换了散热膏如果硬冲25W的话根本就运作不了1分钟……

怪不得大家都说烟条是牙膏厂……当然我更愿意相信烟条真的是遇到了非常严重的制程发展问题,因为10纳米甚至7纳米其实真是非常夸张的事情。想想看随便一个病毒大致就是100纳米的大小,也就是说即使是天狐和卡比狐的14纳米制程,生产环境必须连病毒都不能有,否则一颗病毒就能毁掉芯片上的一大堆组件。

超级卡比狐其实也应该是没达到传说中的50%密度增长,因为换散热膏的时候我发现CPU芯片明显比天狐要大得多。

确实这些年其实连AMD也很难在x86架构上玩出花来了,制程只是允许厂商在单个核心里塞进更多的后端执行单元,以及在一个芯片里塞进更多的核心。即使是ARM架构本身也似乎走在类似的路上,而且比x86要早得多。ARM得益于单个核心的架构比继承了大量历史遗留问题的x86简单,所以可以在同样的制程上塞进更多执行单元,然而ARM较低的代码密度(尤其单指令能做的事情比x86对应的指令要少点)可能会增大多核心并行时内存读写瓶颈的影响……

只要编写程序的范式不变,CPU存取数据和调度执行单元的范式不变,也许很多年之前就已经没有进步的空间了。

换机器还带来了一个不知道未来会造成什么影响的副作用:我不需要再担心充电线的问题了,现在身上的东西除了一个已经全面C口化。

很多人都抱怨C口其实真的不适合做笔记本的充电口,我也有同感——平板是一回事,1.4kg的笔记本挂在C口侧放在床上,那根线受压弯曲的样子看着都觉得心慌。不过方便性确实有明显提高。

而且X1 yoga 3rd“贴心”地提供了两个C口,坏了一个换一个还能顶一阵……我知道这两个是数据接口,但是1607拒绝在启用这两个口的时候正常进入S3睡眠状态,于是我就回到了原来用260的两个USB口的状态了。

这次就真的是应该会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换什么了,如果换也是往回换……